爆款游戏,带你穿越历史“上北大”!

 

37位北大同学

用60天

将106年前的五四运动

写成10万字剧本

浓缩为一款名为《破晓以后》

总剧情长达5小时的互动游戏

上线两月

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

带领玩家“云上北大”

沉浸感悟五四精神的力量

 

 

 
将百年历史做成游戏
 
 

 

1919年5月4日,青年学生的呐喊划破沉寂的夜空,一场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运动如新潮奔涌,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民族觉醒的破晓之光。白话文推广、马克思主义传播……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思潮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新青年》杂志的激扬文字,至今回响着破旧立新的勇气。

破晓以后的今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剧社、北京大学学生燕语配音社和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联合共创推出一部沉浸式互动游戏《破晓以后》该作品由37位北京大学学生耗时60天联合制作,于2025年5月10日在B站平台上线。总共包含四条主线与数条支线,时间线横跨三十年近代史,总剧情时长约5小时。

在互动视频中,玩家将扮演青年“芜思”,以五四运动为原点,在“后五四”时代中与三十余位历史人物明暗同行。从北平到昆明,从上海到延安,从语言学家到参军入伍,从尺测古建到纸绘苍生,是做劈开暗夜的先锋炬火,还是成为延续文脉的执笔之人?玩家的每番抉择,每次探寻,都将决定自己的命运。

游戏画面

互动游戏在上线后收获了广泛的好评,截至6月23日,B站播放量已经超过了140万次。玩家们惊叹:“那些课本上遥远的名字,仿佛活生生站在你面前,是你的同学、挚友、师长。”这种沉浸感让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深厚复杂变得真切可感。而更深层的共鸣在于,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历史事件复现,它精准捕捉了理想主义运动落幕后的真实困人们为生计奔波,在人情世故中周旋,在团结与斗争中磨砺智慧,于艰苦卓绝中寻求个人与民族的精神支点。游戏剧情时而轻快愉悦,时而激烈悲怆,时而理性克制,穿插着精心设计的细节、笑点与彩蛋,无不体现出创作者倾注的点滴心血。

 

我泪目了,没想到有一天我竟然以这种方式考进了北大,喜欢开头那些社团招新时的氛围,我曾经真的以为大学就应该这样。

 
 

(超长评-自以为的-含剧透-持续更新-谨慎!)表白各位主创!!啊啊啊真的好伟大一个视频,剧本,立绘,音乐各个方面都是顶级!该说不愧是北大么!有时间一定要再去北大参观!这个视频一定会更火的,也期待主创老师们谈谈创作过程和感受!(花絮多来些求求了

 
 

做成互动游戏真是个天才的点子,打完一个支线下来自己仿佛也经历了第二段人生,同时也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种种人和事,给我的精神层面也带来了许多启发。感谢每一位参与和助力制作的大家!

 

部分玩家留言

《破晓以后》不仅仅是一次历史题材的创新尝试,更是北大学子对五四精神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传承与弘扬。它摒弃了宏大化历史的简单滤镜,而是勇敢地将历史的“灯光暗处”展现在观众面前。

创作者们将对于五四精神的思考,巧妙地融入人物的命运与抉择之中,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互动体验。《破晓以后》的成功落地本身,就是一群怀抱理想的学生,克服了从学术研究到艺术转化、从剧本构思到技术实现的诸多挑战的明证。它回应了玩后感中深切的期待:让历史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段落,而是能被看见、被体验、被理解的血通过这部作品,北大学子不仅重温了百年前的呐喊,更以当代青年的视角,探寻了破晓之后,那条充满荆棘与希望的精神长路。它让五四精神,在历史的纵深与个体的真实选择中,焕发出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光芒。

 

 
游戏背后的创作守护
 
 

 

 

“我们是北大的学生,有义务把五四运动这个跟北大相关的故事讲出来,让教科书上的历史‘活’起来。”

——主创林予诺

 

2024年12月,《破晓以后》的灵感诞生于一次冬日午后的校外聚餐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林予诺向朋友们提出,可以制作一个与北大深度关联的互动视频,将用户置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中,模拟不同的人生路径。同学们听过这个类似于“人生模拟器”的想法以后,都觉得很有意义。很快,这个以北大中文系同学为主的创作团队就初见雏形了。

2025年2月,项目正式启动。2月7日,创作团队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很快确定了剧本方向及互动机制设计。又花了三四次会议的时间,挖掘近代史上与北大、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历史人物。

五四运动以后,历史舞台上名人辈出,怎样选择既有趣,又合乎主题的人物原型,一度成为了摆在创作团队面前的难题。但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与头脑风暴下,数条支线慢慢铺展开来,交汇成了一棵庞大的剧情树。

主创团队(部分)合影

3月,《破晓以后》正式进入了制作阶段,整体耗时约60天。起初,创作团队仅有以中文系学生剧社成员为主体的七八人,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团队成员逐渐意识到这个项目的复杂性远超预期,难度和工作量都非常大,因此不断邀请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最终达到了37人。

主创团队(部分)开会现场

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三处: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剧社、北京大学学生燕语配音社和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中文系学生剧社主要负责剧本创作;燕语配音社负责配音工作;后期制作则由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与剧社成员共同完成。

整体架构包括策导组、编剧组、视觉组、音乐组、音频组和剪辑组。由于时间紧迫,项目制作往往多线并进,剧本创作、视觉素材制作、原创音乐创作、视频剪辑、配音录制……每个场景、每处对话、每个选项设置都凝聚了创作团队的无数心血。尽管过程是艰苦而紧张的,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并未因此而被消磨。

主创们一起“加班赶工”

为确保内容真实严谨,主创团队曾多次邀请北大老师审阅剧本。其中,中文系樊迎春老师曾为内容提出宝贵修改建议。为确认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细节,同学们还请教了现代文学史专家季剑青老师。“我们将整段视频发给季剑青老师审看,他逐帧检查,指出每一个细节问题。”林予诺回忆表示,“和他交流剧本改动时,我们真的感觉到他既专业又真诚。”

原计划在2025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发布完整作品,但随着项目不断深入推进,大家意识到内容的复杂程度与工作量远超预期,难以如期完成全部内容。

视频剪辑

音频处理

北大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指导老师齐思贤一直关注着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她曾建议主创成员适当延后发布日期,以便留出更充裕的时间再次打磨剧本,进一步丰富人物设置、扩充剧情支线。“争取把最好的故事版本呈现给观众,不留遗憾。”这个项目凝聚了太多同学的努力。主创成员坦言,“事实上,老师承受的压力也不比我们小。我们还是希望能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去做好这件事。”最终,在多方支持下,经由各工作组高效协作,团队于5月4日当天成功上线预告片,并正式定档5月10日发布。

“从第一次登上B站总榜第99名,群里就沸腾了。随后,名次又一路攀升至46位。”上线后的几天里,团队微信群不断传来好消息。看着自己的努力得到反馈,团队成员们轮流通报播放量数据,分享弹幕留言,惊喜与欣慰持续传递。

总结回顾时,中文系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总编剧李诚卓谈到:“我想感谢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我们一同熬过了无数个夜晚,有时真的工作到破晓,回去的路上听见清晨鸟鸣,这才渐渐有了《破晓以后》。”

 

 
从游戏到现实:成为真正的自己
 
 

 

《破晓以后》游戏开头的考试环节把玩家们带回100多年前的北大入学考试现场,第一道选择题是决定游戏剧情线的重要选项,而游戏上线时,五月底的晚风已经带上暑气,全国数百万考生也即将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考试,并做出许多重要的选择。

 

 

感谢学长学姐们的大制作,还有20天高考,十分抱歉我暂时只玩了一个结局。高考后我一定会再次深度体验!我对五四这段历史充满了敬意,这段历史也充沛着我的内心世界,可以说它一直是我冲向未来的动力源。祝大家有着美好的未来!

 
 

高三生等高考后来玩,希望有人能踢一下我!

 

部分高考生玩家考前留言

互动视频上线后的一周内播放量就突破了100万,“芜思”们通过指尖的选择,在五四风云人物引领下体验不同人生轨迹,完成一场场关于青春与使命的“回望”与“预演”。

游戏弹幕截图

评论区许多高中生、大学生和毕业生纷纷留下自己的心声。一名对语言学感兴趣的北大医学部同学留言表示,自己第一次选择了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剧情线,玩后更想去进一步了解赵元任先生的学问和人格魅力,“在游戏中上了北大,竟比现实中还振奋人心,可能是带着救亡图存的一股力量吧。”

还有玩家谈到,历史的发展离不开风云人物,也离不开芸芸众生,他就是那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并没有考上出色的大学,但在即将毕业的今天,他也在思考自我价值等诸多问题。他写道:“如我般普通,也应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成长,去为国家作出微薄贡献。今年我考上了一个小县城的公务员,还未入职。玩完这个小游戏,我希望在未来的人生里也像当年报国的先烈一样,燃尽自己。”

选择本身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次清醒的选择都是在摸索和接近自己的答案。看完玩家留言评论,中文系2021级汉语言专业本科生、配音统筹张欣怡表示自己也重新开始思考未来以及个人价值。

 

玩完之后感触很深,看历史上那些青年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一次一次革命的胜利,在战场上用笔当枪,用言语当炮,来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毫无疑问对当时的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他们就像人群中清醒的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魂。正是一代代青年的努力和呐喊,才会有今天的北大,才会有今天的中国。

 
 

在游戏中,我会为了我最终的目的不管不顾(包括自己的生死和朋友的生死),只为了最后一切都是朝着我们最想要的那个方向。可这是游戏啊!扪心自问,如果我真的生活在那个时代,我是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部分玩家留言

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刻,《破晓以后》也提供了一些独特的场景,让考生们不必再依赖枯燥的数据或他人的经验,而是可以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不同专业的魅力,理解北大精神的多元表达。

“芜思”们在16条故事线里可以体验到语言学、物理学、文献学、建筑学、考古学、文学、新闻学、美术等专业和对应职业生涯的鲜活细节,感受敦煌壁画前的驻足、实验室里的坚守、街头巷尾的奔走。旁观不同剧情人物的选择,或许也能给正面临选择的你一些启发。

进行中的配音工作

团队成员(部分)合影

某种意义上,《破晓以后》是互动视频游戏,也是一个将五四精神从北大推向广大生活的课堂,在这个没有教室的课堂里,大家一边选择,一边见证,同时始终叩问着大学乃至人生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历史背景下,在时代浪潮中,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

 
 

指尖触碰屏幕,穿越百年风云

每一次点击,都是对历史的诠释体验

每一个抉择,都是对五四精神的深刻回应

《破晓以后》不止是一款互动游戏

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使命对话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火炬

在代代青年手中接力传递

不断照亮时代给出的命题答卷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字 | 王思允、张欣怡

编辑 | 张祺祺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排版&责编 | 陈蕾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融媒体矩阵.gif

 

 


转载自:北京大学
评论

华北文化街

146分享

1粉丝